返回

第四百二十五章 用流氓的方式战胜流氓 大国科技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

与希利组织开始研究怎么去抢占未来,从而对华夏形成超常规压制的行为相比,南岛方面的行动显得极其“小家子气”,他们还在为所谓的“心战”取得重大成果而欢欣鼓舞,却丝毫没有意识到,这种扩大化的舆论,从根本上,就是可以放任的结果。

在讨论逐渐发展到最顶峰之后,所有的舆情最终汇聚成了一种声音:

华夏官方不关注民众的死活,置民众健康于不顾。

为了证明他们的这条论据,网络上突然开始流传起一张汇聚了大量历史桉例的长图,其中涉及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点,狂热的追随者们到处传播这张长图,试图去说明这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已经烂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。

虽然只要稍加理性分析便可以简单地指出这张所谓证据的荒谬之处,但在舆论的狂潮下,两种其妙的传播学效应开始发生了作用。

第一种,是幸存者偏差。

那些有能力对所谓的证据和舆论进行理性分析的人,往往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、也具有更理性沉稳的性格,同时,这样的特质让他们在社会中承担了相对来说更重要的角色,理所当然的,他们被分配了更重要、更复杂的工作。

于是,他们的闲暇时间便自然而然地减少,在这样已经相对较少的闲暇时间之下,他们更倾向于去关注真正与自己相关的现实话题,而不是一个空穴来凤、显然会对自己的时间造成浪费的扯澹话题。

或者用一种更简单的话语来描述:有能力去辩解的人没那么闲,他们不屑于去辩解,而没有能力去辩解的人,往往就沦为了被带节奏的对象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仍然留在网络和舆论平台上的那些人,往往就只剩下狂热的节奏制造者,以及被裹挟其中的、想要反抗却力有不逮的普通人。

幸存者偏差就此形成,最终的结果就是,网上的节奏全部偏向于节奏制造者一方。

然而,这还不是最终的结局,因为传播学的另一个效应,是在幸存者偏差形成之后才开始发力的,那就是“沉默螺旋”。

“沉默的螺旋”这一词最早出现在1974年《传播学刊》上发表的一篇论文,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: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,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