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491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 从1981年卫校开始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

华国,越中市区,西郭门外,越中四院职工小区。

今天的辕门桥格外热闹,往西出城的道路甚至都堵车了,这在八十年代的越中绝对是罕见的一幕。

环城河边,一个现代化的、崭新的、气派的住宅小区正式落成了。

小区门楼上,“越中四院职工小区”的招牌格外明显,上面还被挂了大大的红花。

小区门口,这时候已经人山人海了,仔细一瞧,主要都是以越中四院的职工,以及职工家属为主。

今天越中四院除了保留部分门诊外,其他所有职工能来的全部都来了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脸,不少人还在热烈讨论着房子如何如何。

黄瑛看了下手表,正是上午9点,吉时己到,于是转过头,示意了一下总务科的人。

一时间,锣鼓喧天,鞭炮齐放,所有人都跟着欢呼了起来。

不得不欢呼呀,已经是1987年了,还在造职工小区的企事业单位几乎已经没有了,因为这个时候国企已经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。

至于说ZF机关单位想建职工宿舍,那也是千难万难,这年头的ZF哪有钱呀,连公务猿收入都是企业高。

问题是财政困难,可职工们对住房是有极大需求的。

尤其是越中四院,老职工几乎都是南下干部,老家全在北方,在越中是没有根基的,虽然当年医院提供了住房,也都是小平房。

这批老职工就面临着多个子女结婚,有第三代诞生,一家人居住在一个平房里,这个矛盾就凸出了。

而年轻职工分配到越中四院,因为买不起房只能租住在老百姓的家里,或者十人一间的大通铺宿舍,居住条件可想而知。

结婚要有房,这个要求可不是后世才有,八十年代同样流行。

当然八十年代要求的房子也不说是什么学区房、大平层、别墅排屋啥的,女方一般就要求有一间20平米的房子就成。

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要求,很多四院的年轻职工也完不成,因为房地产市场没有开放,你就算有钱也没地方去买。

何况在没有药扣红包讲课费的年代,医生能有几个钱?

全靠死工资买房,再过40年一样是个笑话。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