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八十三章 大网已撒小鱼渐现 贞观天子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

帝国这些年始终没有放弃修建粮仓,采购粮食。因为要对外征战的缘故,粮食始终是李智云放在第一位的东西。故而,在休养生息的时候,他在关中又修建了十二处粮仓,最大的一处可以储粮百万斛。

自贞观初年的自然灾害没有再出现,自朝廷对百姓越来越好,自各种农具层出不穷的出现并普及后,结果就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,早晚稻普及,冬小麦普及,反正一年四季百姓肯定有东西种,不会把田地荒着。故而,粮食越来越多。

粮食越来越多,百姓就能吃得饱,而朝廷也能放开低价采购。前几年关中、河南道、河北道等地粮价还挺高,但是这几年渐渐的就降下来了。

因为供过于求!

南方的粮食大量被采购回来,导致粮价一跌再跌,迫使李智云不得不和大臣们商议,暂缓从北方购粮,转而购买南方的粮食,尽量稳定北方粮价,不让百姓受损。

同时,准许百姓以上交一定数量的粮食代服劳役。这不是强制性的,只是一种补充条例。实际上,北方百姓的劳役并不重,他们服劳役更多的是作为监工存在,监督那些奴隶干活。

若非如此,李智云岂能成为在世圣人。

而南方的商贾就哭了,他们买了大量粮食通过河渠运往北方贩卖,结果粮价低的不能再低,再加上运费,以及采购关中产品的费用,简直亏的不能再亏。

为了减少损失,他们从关中买的产品,运回南方,总是以高价售卖。否则,他们一点本也收不回来。

朝廷自然是得了大便宜,粮草一年比一年储藏的多,还准备再修建几个大粮仓。

渐渐的,南方的那些世家也发现不对劲,每一次他们支持的商队走商回来都是亏本,一问就是关中的产品价格昂贵。他们不是没考虑过直接从关中拿货,但问题是,没门路啊!

有点门路的得到消息,知道那些个新型货物,都是渭河工坊出品的东西。可一打听渭河工坊,立马就认怂了。

如果只是这样,还不至于他们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。最为关键的是,朝廷在中原推行摊丁入亩,不少南方百姓在听说后,都有北上的意思。这可把南方世家吓的不轻,他们没胆子直接宣传摊丁入亩有问题,因此只能在路上做点小手段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