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120章 第 120 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

棉籽粒粒落入尘,丝车轮轮纺成纱。

房檐之下一并排的坊屋,透过大方窗,可以清楚看到每个坊屋都是一道不同的工序。

第一个坊屋里,老师傅坐在去籽搅车前,脚踩踏板使得两根铁轴转动碾轧,双手在铁轴上均匀喂棉铃,棉绒经过两轴缝隙落入布袋之内,即为皮棉。

这是句容式搅车,比旧式的搅车省人还省时——旧式搅车要三人协同方能转动去籽。

其后是弹弓蓬松棉花,使其容易搓成棉条。

第三步是棉条牵抻加捻,棉绒在拉力下卷绕变细,使其拉成细纺。师傅一手转动大竹轮,一边松弛有度拉长棉条,这是门经验活,若是拉得太用力则易断,若是太过松弛则纱线粗而不实,影响到后面织布。

棉质经纱不比蚕丝,想让经纱细韧光滑,成纱后还要入糊盆上浆,再等烘干。

一排坊屋,可以见到一团团棉花一步步经手工变成一团团的纱线,让人感叹身上衣暖得之不易。

裴若竹取出一封信,是少津的笔迹,她说道:“是二弟的信让我想通的。”开始读信中的内容,“松江府内,城里作坊林总,各事其责又相互连通,缺其一不可得布……”

“嘉定县南门作坊专事纺纱,棉纱二两为一筒子,每二十丈结为一团,视其粗细而定价贵贱。”

“城内吴三房最善纺经纱,其经纱上浆后,细而极韧,各织坊织户争相采购。”

“宝山县民户多以织布为生,夜入空巷仍闻机杼声,比户织作,昼夜不辍,暮夜成布而早市换钱,以资一家日用粮米。”

“朱泾、枫泾则多设染坊,蓝染天青月下白,红染大绯春露桃,素布入而色布出,再销江南各地。”

裴少淮听后,三姐挑这些话念出来,就说明她是真的想明白了其中关键。少津去松江府搜寻棉纺机具,能注意到城内这些细节,也说明他不虚此行,学思于所见所闻。

大庆百姓多奉行男耕女织,一大家子为一户,粮食为田亩所出,布匹为机杼所得,不管是粮还是布,都是一大家子合力从头到尾去完成的。

桑蚕为始,成匹为终。

春耕为始,秋收为终。

一大家子在这样的圈圈中周而复始,谋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