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一千零五章:局势调转 皇兄何故造反?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

大明在边防策略上,由战转守,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改变了。

或者说,这是每个王朝所必经的阶段。

初初立国之时,或许国力凋敝,但是,内政往往清明,开国之君无论是威望,能力还是谋略,都必定是一等一的。

所以在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,往往在边境战事上,都要强硬且主动。

虽然说,也有两宋这种特殊情况,但是以汉唐为代表的大一统朝代,基本皆是如此。

至数十年乃至百年后,王朝弊政初现,吏治,民生,税收,种种问题接踵而至,势必要将越来越多的精力,花费在内政当中。

与之相对的,在边防策略上,由主动进攻到构筑防线,也就是理所当然的。

大明历洪武,永乐两朝,数度北征,国力损耗严重,至仁宣之事,不得不休养生息,专注内政,由乱转治,但是付出的代价,就是无暇顾及太过冗长的边防线,而不得不屡屡内迁。

所以说,打江山易,守江山难,便是这个道理。

虽然这么说有些不敬,但是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太上皇此次亲征,也算是彻底让大明的边防策略完成了转变。

土木之役后,从国力上而言,数十年内,已经难以再开启大规模的战役,与此同时,朝堂群臣也认识到,大明在面对草原部族时,已经不具备绝对的优势。

加上军屯之弊,吏治腐坏,官军缺编,藩王膨胀,地方动乱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的出现,使得朝堂之上,已经有了共识,那就是在边防之事上,还是以守为主。

于谦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,之前他提议的九边重镇策略,虽然遭到了很多朝臣的反对,到最后也未能成行。

但是,群臣反对的原因,只是觉得靡耗过大,不应在此时大兴土木,并非反对于谦的整体思路。

相反的,九边重镇的设想,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,还是得到了诸多大臣的认可的。

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,尚且是如此,便可看出朝廷文武在边防策略上的态度了。

当然,除此之外,土木之役还给了朝堂群臣一个绝佳的借口,这也是朱祁钰虽然‘想’动兵,但是,却迟迟没有在朝堂上直接开口表态的原因。

话未挑明,一切都还有余地,但是,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