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三百四十九章 再入关(5000) 重生北魏末年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

发现问题,自然要解决问题,恰好关陇地区地广人稀,陇山被几乎迁空,关中原本因为大旱丢了七八成人口,又有两万余户随宇文泰逃离长安,高澄此前迁徙30万民户、10万州郡兵家卷,相较于广袤的关陇之地,也不过是杯水车薪。

尤其是原本关陇地区被俘的10万州郡兵及其家卷也被分往三河地区。

继续向关陇地区迁徙三河民众,不能治本,却也能暂时缓解这一问题。

不过不是现在,春耕早已过去,若要再度迁徙民众,最好是等到秋收以后。

高澄找来相国府一众幕僚商议后,立即去信洛阳,要求留守众人必须在秋收以后、自己回归洛阳之前,安排好三河地区一百万户西迁关陇一事,当然,下达这项政令的必须是独断专行的元善见,小高王可是在外地巡视,跟他又有什么关系。

当然,不能只是甩锅,后续为这一百万户的税赋减免也必须跟上。

若是抵消掉关陇与三河互相迁徙的10州郡兵,高澄将分两次共向关陇地区迁徙民众130万户。

按一户5口计算,这一趟将迁徙650万人口,关东地区原有2000余万人口将缩减至1350余万左右,关陇地区人口也将从200余万提升至850余万以上。

既缓解了关东人地矛盾,又恢复了关陇地区生产活力,同时也能稳固高氏在关西之地的统治,毕竟等迁徙计划完成以后,占据关陇地区人口大多数的将是原东魏治下民众,他们对宇文泰与西魏政权可没什么感情。

不过代价也不小,未来3-5年内,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,属于税赋减免群体,国家财政税赋收入锐减三分之一。

其实三河地区民众难以足额分得田地一事,高澄早有耳闻,之所以迟迟没有处理,归根结底还是穷。

本就一穷二白的国库,还要在未来3-5年减去三分之一的税赋收入,让小高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,这才听之任之,只在第一波迁徙浪潮中,安排了30万民户、10万州郡兵家卷往关陇,准备过一两年,挺过了财政危机,再组织民众大举西迁。

而如今高澄起意秋收后迁徙民户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晒盐法带来的收入,足以弥补为迁户减免税赋造成的财政损失,甚至仍有富余。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