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八百七十三章 沙土实验田 汉末第一兵法家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

农,为生息之本,为百业之基。

李孟羲在早前做过一个推测。推测的根源是这样的,据说,古代中原的土地产量随着朝代推移,粮食是越来越高的。

在古代漫长的时间跨度中,科技变化其实不大,汉代没有化肥农药,最后的古代王朝明清时期也没有化肥农药,明代用的是土肥,肥料来源是人畜粪便,汉代的肥料来源也只是人畜粪便。

也就是说,于肥料一项,明清之于汉代,肥料的来源没任何变化。

然,历代亩产却是逐渐增高了的,这却又是为何?

细思原因可能有,可能是粮种经过长时间培育,种子逐步优化,可能是水利灌既越来越普及,也可能,关乎肥料。

假设说,后世亩产的增加,与粮种改良,与水利普及,与肥料,都有关系。

那,于肥料,已知是,明清与汉的肥料来源和肥料种类没有任何区别,那肥料没有区别,又因何提高了产量?

于肥料本身,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其变量,肥料的变量有,肥料种类,肥料处理方式,及,施肥方式,大抵有此三种变量。

肥料种类这一个变量,汉与明清无变化,所以增产原因,不在肥料种类。

肥料处理方式一项李孟羲不太懂,但他知道肥料需要堆肥,他又问过巨鹿城的民夫们,民夫们也都知道堆肥。这说明,在肥料处理技术方面,汉代跟后世明清,技术也没差别。

既然种类不是差别,处理技术不是差别,那就大可能是施肥方式的差别,而这一点,李孟羲曾向许多农夫问过,农夫们的回答各不相同,农夫的施肥方式并不统一。方法混乱,必然多有谬误之法,这或许也于就证明了,汉之施肥法,可能不如后世高效科学。

基于这个猜测,考虑到要解决肥料产量,难度巨大,李孟羲便退而求其次,想通过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这一点来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。

用,控制变量法来做初步考量,施肥这个问题,施肥本身,可有哪些变量?答桉是,施肥的数量,施肥的次数,施肥的频率,施肥的时间点。

于数量,这不需要探究,毫无疑问,一定限度内,肥施越多,庄稼越好。这一点,不需测试。

于次数,十斤肥,到底是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